粵樂越樂 百年活力
周凡夫
這場音樂會在節目單上所列出的 15 首「粵樂」,大都可稱為「廣東音樂」。這原是指流傳於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大灣區一帶的民間器樂曲種,和香港關係緊密,剛約百年的發展歷史所展現的活力,一直沒有改變。在音樂會中選奏的 15 首樂曲,不僅可見出粵樂發展中的點點滴滴,更能讓大家在這些音樂中感受得到粵樂中的活力,這亦正是「粵樂越樂」的根源來由。
廣東音樂從風格、演奏的樂器及組合、技法、演奏的形式、樂曲的旋律、音律,都具獨特之處及有濃烈的地方色彩,這可是經過長期發展逐漸累積的成果。廣東音樂早年多作為粵劇的過場曲或烘托劇情動作而存在(音樂會中的嗩吶與敲擊樂《大開門》、《小開門》),上一世紀 20 年代開始廣泛流傳於珠江三角洲、省、港、澳地區,早期便出現了何柳堂、嚴老烈、丘鶴儔、易劍泉和有「四大天王」之稱的呂文成、尹自重、何大傻、程岳威等粵樂家,較後則有邵鐵鴻、陳俊英、陳文達、陳德鉅等人;他們不僅在樂器上、演奏上作出了革新,還創作了無數風味濃郁的新曲,使廣東音樂從粵劇中完全脫離獨立出來,與來自北方中原之古樂,和江南絲竹成為鼎足之勢,自 30 年代開始即風行粤、港、澳及內地大城。
廣東音樂的「重鎮」
上一世紀 20 至 30 年代的香港,對廣東音樂發展,更曾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廣東音樂發展的「重鎮」。其中不少粵樂家的活動都與香港有著密切關係。如擅長嗩吶等吹口樂器及揚琴等彈撥樂器的丘鶴儔(1880-1942),除寫有《娛樂昇平》、《獅子滾球》、《雙龍戲珠》、《聲聲慢》等著名廣東音樂外,還出版了《弦歌必讀》(1916)、《國樂新聲》、《琴學新編》、《琴學精華》(1928)多冊歌樂集編。另一位粵樂名家何柳堂(1874-1933)則與呂文成、尹自重等人創辦「琳瑯幻境社」音樂部,還創作了《賽龍奪錦》、《雨打芭蕉》等名曲。
珠江三角洲素為富庶之地,港、澳地區更是華洋交匯之所,加以粵人頭腦靈活,易於吸收變化,因此廣東音樂不僅與粵劇傳統的民歌、小調、歌謠及粵曲中的大量牌子曲有密切關係,還引進了小提琴、小號、黑管、色士風等西洋樂器,30 年代還出現被稱為「精神音樂」的廣東音樂(音樂會中的《一帆風順》、《龍飛鳳舞》),這其實是早期將廣東音樂爵士樂化及流行化,以夜總會方式來演奏;另一方面,呂文成將二胡改成粵胡,尹自重將小提琴的定弦與奏法改變而發展出「廣東小提琴」(梵鈴),都大大豐富了廣東音樂的表現力,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樂種。
廣東音樂這種能海納百川,與不同文化、風格音樂相融的強大包容力,在上一世紀 50 年代以還,香港的時代曲、流行曲、電影音樂、電視劇主題曲,甚至其他樂種,都可以被「轉變」成粵樂(音樂會中的《我要你的愛》、《彩雲追月》、《太平山下不夜城》(選自《四季》:夏之夜))。這種包容特性,亦讓廣東音樂在柔和、細膩、溫婉、活潑、生動的特質中散發著一種活力,一種能讓人感受得到愉悅、開心、快樂的樂音。這不僅可以在《二龍爭珠》、《雙飛蝴蝶》、《滿場飛》等樂曲中感受得到,甚至旋律清冷,氣氛寧靜的《禪院鐘聲》,仍會散發出在世俗人情味中的活力。可以說,這場「2021 粵樂越樂」音樂會讓人相信廣東音樂這種包容力和活力仍會在第二個百年中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