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 樂韻活化
周凡夫
這場音樂會四首作品的題材內容,都來自中國傳統文化,都可以說是將傳統文化加以活化的音樂。用作為音樂會標題的「花木蘭」和「穆桂英」,都是中國古代的巾幗英雄,音樂會的開場曲《龍船》,題材來自端午節扒龍船的民間習俗,接著的《紅樓夢組曲》,則取材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同名小說。
花木蘭與穆桂英聯同樊梨花、梁紅玉,並稱為「四大巾幗英雄」,她們是否都是虛構人物並不重要,但同樣是流傳民間,家喻戶曉,至今仍是改編成戲劇、舞蹈和電視劇的熱門題材。古典文學《紅樓夢》的故事,與端午節扒龍船,同樣是中國人雅俗共存的傳統文化。可以說,這全是構成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這些傳統文化,有人認為已成歷史,已是古舊的東西,有人則認為傳統文化是不斷累積,不斷持續發展而成;但無論是哪一種看法,傳統文化卻得以通過這場音樂會中的四首樂曲,在音樂中活化起來,融入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能為大家帶來活生生的共鳴感覺。
不同形式結構活化
這四首樂曲雖然都以傳統文化為題材,但卻採用了不同形式結構來加以活化。王立平的《紅樓夢組曲》以具有標題的多首樂曲組成的組曲形式來創作,八段音樂便有如八幅不同的生活風情畫,有人物的描繪、情感的刻畫、節慶風俗的呈現,活靈活現地將原是小說中的情節情景展現在大家眼前。
顧冠仁的《花木蘭》則以三大部分,有如是標準三樂章結構的協奏曲形式寫成,擔任獨奏的琵琶,就仿如樂曲的女主角花木蘭,琵琶聯同樂團富有描寫性的音樂,也就將各部分的標題:「木蘭愛家鄉」、「奮勇殺頑敵」(入侵、出征、拼殺)和「凱旋歸家園」,以敘事性方式講述了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的情節發展。中央樂團楊牧雲等人創作、關廼忠編曲的《穆桂英掛帥》,雖同樣以敘事性方式用音樂講述了穆桂英充滿戲劇性的故事情節,但採用的卻是一氣呵成,分成四大段的交響詩形式,同時採用了大量京劇的戲曲素材來增強故事的地域背景色彩。
這種地域背景色彩,正好與用作音樂會開場伍敬彬的《龍船》的南方香港色彩相對照。這首短小精悍有如序曲的短曲描繪的賽龍奪錦場面,就更是充滿現代感的音樂。
活化能感動現代人
其實這是伍敬彬於去年疫情期間為樂團創作 MV 版的《龍船》的基礎上所編寫,純以大樂隊演奏的版本(MV 版是小組及加了電子音樂元素)。這與其餘三首樂曲,同樣源自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並以音樂將其中的精神提煉到現實生活中來為大家提升正能量,這做法正是傳統文化能活化的成敗關鍵所在。或許,假如經過音樂活化後的傳統文化仍未能將現代人感動,活化便祇是主觀願望,但相信這並不會出現在今晚的四首作品中。MV 版的《龍船》在疫情下已振奮了無數人,其餘三首樂曲就更是感動過大量觀眾的經典名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