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題材 當下意識
周凡夫
無論中外歷史都是文學、藝術創作的重要題材,從文學的小說、劇本,到繪畫、雕塑、戲劇、舞蹈、音樂,歷史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靈感來源。此場音樂會便是以中國歷史史實(故事)為題材創作的節目典型。
音樂會的整套節目共有四首樂曲,題材內容都來自中國歷史,手法風格和效果則是各有不同,欣賞角度與層面,當然可直接地從歷史的史實,或擺脫史實,祇將之視為故事來理解;不過,以歷史作題材創作的音樂作品,作曲家往往不甘於祇是描寫故事情節,而是發揮音樂的專長,更多專注於情感上刻劃,從而去追求更重要的永恆主題,力求去突破時空,為此,歷史題材的音樂也就經常會被解讀為「借古諭今」,被注入當下意識,為此,亦更易引發現代人更強烈的共鳴。
這套緊扣著中國著名歷史背景的音樂節目,欣賞的空間大可突破原來的歷史層面,大可用當下的意識和感情去感受曲中之意何在?整套節目四首樂曲的排序按歷史的先後次序來安排。用作開場的是彭修文傳世名作《秦.兵馬俑》,現今的反戰議題,便變得極為突出。彭修文藉著《秦.兵馬俑》對施行暴政,長年用兵的秦皇嬴政加以控訴,第二樂章刻劃秦代士兵長年行役,離別故土之苦,和親人盼望歸家之情,反戰的當下意識就更是躍然於音符中了。
用作上半場結束的《霸王卸甲》,採用「楚漢相爭」的歷史作題材,從楚霸王項羽的角度來看,更多的是刻劃項羽敗走烏江,與虞姬死別的內心世界的變化,可以說是「失敗者之歌」;下半場開場的《十面埋伏》,擔任獨奏的樂器共有四件,中、西樂器各半,音樂風格同樣新舊兼備。這可是從佔著上風,最終取得勝利的劉邦和漢軍的角度去對「楚漢相爭」此一歷史上的重大戰役作出描寫,那既是戰事上的渲染,但曲中的現代感覺,卻亦可從當下的意識去解讀,那何嘗不是現代社會職場,人人追逐名利的勝利感嗎?這可以說是「勝利者之歌」。與上半場的《霸王卸甲》是強烈鮮明的對照,兩者結合,亦正是現今高度競爭下的商業化現代社會,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殘酷現實的寫照。
音樂會壓軸的是伍卓賢的《唐響》,題材是唐代的輝煌盛世,那不僅是表面的氣氛,還有音樂中的精神,標題中的「響」字,更是可圈可點,那既是音樂所繫的音響,但那亦可說是一種精神狀態,亦正是當下如何看待盛世?採用開放還是自我保護的態度?在全球化下的今日,唐代從文化上海納百川,造就盛世局面,當會是很好的啟示。
前面三首戰爭樂曲的當下意識,與盛世輝煌的壓軸樂曲相互映照。就歷史而言,往往要用戰爭來換取和平,來建立盛世的輝煌,但在人類擁有毀滅性的核彈的今日,戰爭仍不見得停息,戰爭難道仍是建立盛世輝煌的手段嗎?可以見出,反戰的意識已是當下人類社會的共識,為此,欣賞這套節目時,也就應該留意一下,音樂中是否能帶給你這種反戰的感受,這才是進入這套以歷史為題材的音樂中去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