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藝包容 跨界融合
周凡夫
現在已成為香港中樂團一年一度「打進」香港社會盛事的「香港鼓樂節」,2003 年沙士之年面世,創辦的初心是以澎湃的鼓樂為港人打氣,這亦突顯出今年在疫情下這場「鼓王群英會」的節目設計的獨特意義。
鼓樂文化世界性
鼓應是人類歷史最古老的樂器,據考古資料顯示,在公元前 6,000 多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產生和發展的「兩河文明」時期已有鼓樂器;同時,不用考古亦可以知道的是,幾乎在各個民族,在世界各地都有各種各樣的鼓樂器,種類之多,相信亦難以統計。可以說,鼓樂是一種世界性文化,更是一種跨越地域國界和不同文化、不同藝術媒介,具有強大融合性和包容性的藝術。
鼓作為一種打擊樂器,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曾是部落傳達信息的工具、軍隊用以發號施令,激勵士氣的作戰利器;在不少民族的傳統文化中,鼓是王權的象徵,也常用在宗教儀式中;現代於音樂治療中亦常用到鼓。鼓樂器這些多元功能性後面,呈現的正是其包容、跨界和融合的音樂特性,在這場音樂會中的九首新舊作品,都具有這些特性,但又各有不同的特色。
上半場由「赤煉鼓樂團」,及本港太鼓團隊「激鼓」演出的六首作品,其中便或多或少地將不同文化及元素融合其中,赤煉鼓樂團更多的是香港的中西文化和中國傳統色彩的融合,而激鼓的節目,則包容了日本的鼓樂文化。兩團演出的形態更是結合了戲劇性的肢體語言的跨界性表演,大大提升了鼓樂藝術激動人心,富有強大正能量的指數!兩團合作,世界首演的《合響》,相信就更突顯了現代鼓樂這種包容、跨界及融合的特性。
包容互動營高潮
作為一個大型中國民族樂團編制的香港中樂團,在歷年的鼓樂節中和來自海內外眾多不同的鼓樂組合的合作,就更突顯各類鼓樂都具有的融合性。這場音樂會下半場的三首樂曲,《鋼水奔流》的主角是擔任獨奏的雲鑼,大家亦可留意鼓樂在樂隊中發揮的作用;香港作曲家黃學揚在香港中樂團委約下創作世界首演的《萬壑圖》,以中國傳統水墨山水畫作題材,但卻是以包括鼓樂器在內的中國敲擊樂器,與西洋敲擊樂器的特色和大型民族樂團作出融合,表達現代人感受的音樂,同樣見出包容和跨界的意義。
至於每年作為香港鼓樂節壓軸,由周熙杰作曲的敲擊與樂隊《鼓樂澎湃》(今年演出《鼓樂澎湃》VII.1020 版本),那就更是為發揮鼓樂藝術的跨越文化,不同鼓樂與大型樂團融合的特性來創作的作品。樂曲以中國南方音調作素材作為香港大都會的形象,每年來自不同地域的鼓樂嘉賓加入互動演奏,便將不同的音樂與文化融合起來,由此將每年的鼓樂節帶上爆發著強大澎湃能量的高潮,讓大家期待下一年的節日來臨。
這種強大的澎湃能量的產生,便往往是不同文化相互包容,跨界融合下才容易出現。今年香港和全球都面對著疫情帶來的逆境,這場「鼓王群英會」的節目設計背後帶出的相互包容、跨界融合精神,便具有特別意義。且望大家在欣賞富有激情強力節奏的樂音時,更多一點留意音樂中的「柔和樂段」,那其實是具有更大包容力量,和更感動人心的所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