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風土 樂韻繽紛
周凡夫
這場以「樂遊華夏」為名的第二輯「中樂百首精選」音樂會,選奏的四首樂曲,突出樂曲中散發著華夏大地的不同風土樂韻,大家在這幾首樂曲中,便大有乘著音樂的翅膀遍遊中華大地,親炙不同地域民俗民風的感受。
中國文化源遠悠長,地域幅員廣大,加上有 50 多個民族,為此,也就孕育了無比豐富的民間音樂,這些民間音樂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且明顯地和不同地域、民族的不同民俗文化風情、不同的生活習慣形成各種各樣的風格,成為中國傳統音樂中一個繽紛多姿的音樂寶藏,更是成為無數作曲家創作的重要泉源。本場音樂會的四首樂曲,其中不少素材便是來自中華大地不同地域的民間音樂。
七大文化圈的音樂
欣賞音樂往往很重視風格上的變化,西方古典音樂的風格基本上便是隨著音樂發展史而改變,但中國民間音樂的風格就明顯地和不同地域、民族的不同民俗文化風情形成的七大文化圈具有緊密關係。
這七大文化圈的音樂風格各有其特色。(1)東北文化圈:滿族和漢族的民俗交融,音樂風格多強烈厚重。(2)遊牧文化圈:民風粗獷強悍勇武,音樂風格同樣粗獷遼闊。(3)黃河文化圈:中國文化發源的腹地,音樂樸厚悠遠。(4)長江文化圈:雅緻精巧秀美為特色,音樂風格以柔美婉約見勝。(5)青海文化圈:以藏族風俗和藏傳佛教色彩為特色,音樂帶有佛教的神秘色彩。(6)雲貴文化圈:雲南及貴州眾多少數民族聚居之地域,文化與風俗亦隨民族之不同而變得豐富多姿,音樂風格富於色彩。(7)閩台文化圈:不少中原古代風俗文化現象仍得以保存,音樂風格以活潑明快為主。
中國民間音樂和老百姓的生活緊緊扣在一起發展,生活充滿活力,民間音樂亦充滿活力。中國自古以來便是以農立國的社會,老百姓的生活也就是以耕種為生的農村生活,這當然與今日現代都市人的生活狀態有很大差別,今日的作曲家,從這些承傳了中華民族悠長深厚,富有生命力的民間音樂中汲取養分,將之結合到現今生活的所見所感,由此創作出能將華夏不同地域文化的音樂風格,融入到現代大型民族樂團交響化的樂曲中。這場音樂會中的四首樂曲,遊走於不同地域文化圈的音樂中,但仍保有各自獨特的地域風格和色彩,形成不同的畫圖,也就有讓大家遍遊中華大地之感。
不同畫圖遍遊華夏
馬聖龍、顧冠仁曲的《東海漁歌》的四個段落,雖然主要採用了浙江民間音樂為素材,不少樂段富有長江文化圈清淡柔美、精巧婉約的特色,但結合浙東鑼鼓的打擊樂,強烈熱情、生氣勃勃的色彩,便在相互對照下,繪畫出一幅接一幅,富有現代感和戲劇性的東海漁港的漁民生活畫圖。
何占豪作曲的《高原風情》,分為四個樂章,採用了雲貴文化圈內,於雲貴高原上的眾多少數民族特有的音樂語言來發展。彝族、瑤族、苗族、布依族的民歌音調,在現代編製的民族樂團中相互交織,便繪畫出四幅相互輝映的高原山區風情畫。
上半場從東海岸(《東海漁歌》)出發,登上西南的雲貴高原(《高原風情》),到下半場選奏羅偉倫、鄭濟民合作的笛子協奏曲《白蛇傳》,又再回到東海岸浙江的長江文化圈,樂曲中除了採用江南雅緻秀美的曲調,還自浙江的戲曲婺劇、徽戲中的音樂選取素材來發展,以四個樂章敘說了民間故事許仙和白素貞(白蛇)從結緣開始的四段充滿戲劇性的情節,既有感情的刻劃,又有戲劇性的衝突,那就和《東海漁歌》以四段音樂來描劃歌唱漁家生活的描景寫情很不一樣,呈現出鮮明對照。
作為音樂會壓軸的《慶節令》,作曲家王寧更直接從東、西、南、北不同地域的眾多不同民族的民間音樂中去汲取養分來加工提煉。可以說,王寧在《慶節令》中有意讓大家透過音樂去接觸中國各地繽紛多姿的歡慶節日。不過,中國幅員實在太廣大,《慶節令》中,甚至這場音樂會的全場音樂,仍祇能讓大家接觸到華夏大地繽紛樂韻中的部分而已。其實,「樂遊華夏」豈祇是一套節目便能遍遊華夏各個不同的文化圈,便可感受到整個中華大地的華美呢?期盼這成為一個系列的音樂會,亦當是合理的期望吧?但無論如何,要從這場音樂會的四首樂曲去「樂遊華夏」,要能從音樂中聽到不同地域的風土民俗的繽紛樂韻,除了聽覺,還要全神貫注用心去感受呀。那就像是去旅遊一樣,不僅是用眼睛,同樣要用心去感受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