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不易 經典亦難
周凡夫
香港中樂團這場以「傳承.經典」為題的音樂會,由香港中樂團轄下的香港青少年中樂團擔任上半場的演出,壓軸則由香港中樂團與青少年中樂團攜手登台,很明確地突出這場音樂會設計傳承的訊息,乃至兩個樂團演奏的四首樂曲,亦帶有傳承意義。其實,要能收到傳承果效並不容易,樂曲能夠成為經典同樣困難。
傳承要能「使命必達」,不僅要有良師,下一代還要有很強的習藝追求心志,那是較先天的音樂 DNA 更重要的恆心,和持續的專注力。這種心志在「繽紛」的資訊網絡世代的干擾下可是更難之事。樂隊的訓練,更是精準性、合作性的磨練,於講求自由發揮的新世紀,這些訓練變成非僅是音樂,亦是人生中很重要的東西,但亦是不易做得好的事情。
寫出來的音樂能夠成為經典,當是大多數作曲家創作的願景,但能否成為事實,非僅在於音樂的質素高下,往往還與時代審美潮流變化、世情世局影響等與音樂並無直接關係的「機緣」因素有關,為此也就有人說,祇有「時間之神」才能確定。樂曲的經典地位確實不易登上啊!
內容曲意不難掌握
這場音樂會演奏的四首樂曲,馬聖龍、顧冠仁寫於 60 多年前的《東海漁歌》,是早已被稱為經典的作品,這當無疑議。譚盾源自 1986 年首演舞劇《黃土地》編作的《西北第一組曲》,和關廼忠的《拉薩行》,雖已經過 30 多年的歲月考驗,是否已能登入經典殿堂,或許仍有不同看法,但亦已被很多人視為經典之作了。至於在這場音樂會中才面世,由香港中樂團委約創作的首演新曲,香港新一代青年作曲家黃正彥的《青春之歌》,則肯定仍難言是否有經典之緣。但無論是否經典樂曲,這四位不同世代的作曲家的作品,正好見出音樂創作傳承過程中的不同成果。
不同成果正是來自不同的年代時空,和不同的創作思維與手法,相同的卻是都採用了多樂章(或多段式)各具鮮明標題的結構;再加上作曲家提供的文字解說,對聽眾欣賞都是很好的指引,為此,對各曲的內容、曲意都不難掌握。不僅如此,《東海漁歌》的浙江民間鑼鼓色彩,《西北第一組曲》的西北高原高亢、深沉、直率的風格;《拉薩行》帶有宗教神秘、玄妙、靈異的氣氛,和新作《青春之歌》帶出我城香港將東西方文化交融,帶有青春活力的現代都會音樂,四首樂曲便有如四幅色彩對比鮮明的圖畫,自能很易便引發欣賞者不同的共鳴。
話說回來,這場音樂會由兩個樂團同場演出,同場比拼激勵的設計,是傳承過程中具有很重要作用的培訓手段(觀眾的掌聲亦扮演了積極的作用)。同時,觀眾除了可以為兩個樂團的表現作出傳承「效能」高低的評分外,甚至還可以扮演「時間之神」,為四首不同年代的樂曲作出「經典」分數的評級,那可要待日後真正的「時間之神」來證實他們的「預言」是否有「眼光」(耳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