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變幻 人間無常
周凡夫
這是一場以中國音樂來說中國民間故事的音樂會。音樂會的標題說得更具體,是說《聊齋》中的《倩女幽魂》和《羅剎海市》這兩個故事。
寓言故事靈感寶庫
《聊齋》是《聊齋誌異》的簡稱,是享譽國際的名著,有多種外文翻譯本,是清代蒲松齡所著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分為 12 卷,共收有 496 篇短篇小說;小說內容極為廣泛,大多跨越人間和異域,談的多是人與狐仙、鬼妖的故事,所以又稱《鬼狐傳》。這些故事據說多是蒲松齡在路邊為過路人設立茶攤,提供免費茶水收集而得,然後再加以整理成冊出版。為此,這些來自民間的故事大多反映了當年(17 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描寫的雖多是狐仙鬼妖,字裡行間卻不難讓讀者體會出鬼妖狐仙較人更有情有義,對當世諷刺之意便明顯不過。
《聊齋》書中近 500 篇帶有寓言式的短篇小說,多是描寫窮苦書生和鬼妖狐仙的愛情故事,既藉此來表達對社會不滿和對愛情的嚮往,亦有個別故事情節單一,祇求情節荒誕怪異,甚至祇有短短十餘字的超短篇。除了人與花妖狐魅的戀愛故事外,亦有批評科舉制度的腐敗,並揭露政治和社會的黑暗,也有批評人性的好逸惡勞,寫惡鬼害人、斷袖之癖、朋友之義、兄弟之愛、風水迷信、仗義行為……可說是一幅社會的風俗畫圖。
同時,《聊齋》中的故事,大多情節曲折,且善於塑造各種各樣的人物,往往還能通過寫景來烘托人物,突出情節發展;故事的述說更長於語言文字的提煉,風格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此,蒲松齡同鄉好友王士禎為《聊齋誌異》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說來雖是「姑妄言之姑聽之」,言下則帶有微言大義之意,而這亦正是《聊齋》至今仍備受各方推崇,和仍是藝術家創作靈感的寶庫的原因所在。
音樂擴大文字空間
金復載和孔志軒兩位中國著名作曲家特別為這場音樂會創作的全新作品,便選取了《聊齋誌異》中兩個內容很不同的故事,和採用很不一樣的音樂手法來「講述」。
金復載選取的《倩女幽魂》是《聊齋誌異》十二卷中記於卷二的故事,原名《聶小倩》,名字取自小說中 18 歲就夭亡化身為絕色女鬼的女主角的名字,是《聊齋》中最為人熟知,也是改編作品最多的一篇,不僅再三拍成電影、電視劇,製作成舞台劇、動畫,還是不少綜合節目的題材……孔志軒所寫的《羅剎海市奇遇記》,故事取自《聊齋誌異》十二卷中卷四的《羅剎海市》,相對《倩女幽魂》則較「冷門」。
金復載和孔志軒雖然都採用大型中樂團演奏的「組曲」形式來講述這兩個故事,不同的是《倩女幽魂》採用改編成電影版的故事作為脈絡,分為八段講述故事的情節發展,最特別的是每段中間加有指揮的插話來介紹每段音樂主題代表的人物情景,指揮便扮演了「說書人」一樣的角色。孔志軒的《羅剎海市奇遇記》,則分成第一、第二兩套組曲,各以四個不停演奏的樂章,合共八個樂章組成,按照故事情節發展講述。
這兩部《聊齋》音樂故事,相同的是組曲中每段音樂都有具體標題,都很容易明白掌握各段音樂的內容,甚至是故事情節,但音樂畢竟不是戲劇,並不擅長表達複雜的戲劇情節,作曲家更多的是運用音樂的專長,從音樂音響來塑造立體的人物形象,來營造情節、背景的生動氣氛,藉此來感染觀眾。
其實,在這兩個寓言式的《聊齋》音樂故事中,音樂將文字空間作了更大的擴展,觀眾除了可以聽到《倩女幽魂》中的人鬼情未了的愛情故事,甚至會思考到故事中的男女主角追求自由的勇氣;在《羅剎海市奇遇記》中進入以醜爲美,顛倒美醜是非的虛構國度,面對親情與愛情無法兩全的人生缺憾;面對為求生存,為名為利的「現實」。但這兩個音樂故事,更多的卻可能是音樂經常在情感上為人帶來的,很直接的感受:世事變幻,人間無常,珍惜當下,樂在其中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