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偉傑
從小媽媽就沒有刻意安排我學習音樂。小學時就是按學校要求,學一下牧童笛與口風琴;到了中學,學了一年口琴就「被」停止了。音樂老師問我想轉學什麼學器,我問她哪一種最便宜,她說竹笛一百元一支,那我就學起來了。
我的啟蒙老師是張向華老師,我一直在中學跟他學習。高中畢業後考進了香港演藝學院,他也是我的主修老師。張老師曾經拜學於笛藝大師趙松庭先生門下,趙氏一脈名家輩出,老師如數家珍。有一年,我有幸得到匯豐銀行的內地交流獎學金,張老師就把我推薦給北京中國音樂學院的張維良教授,也開展了一段二十年的師生情緣。
張維良教授的竹笛藝術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已蜚聲全國。他立足於故鄉蘇州,以南方為根,把南方甜潤的音色與具有彈性的指功,跟北方豪邁奔放的笛風融合。他深厚的氣息功底更使他的音樂有著強大的支撐,樂音延綿不斷,有如行雲流水。張老師在簫的演奏藝術上更是著力極深,被譽為「聖手簫王」。二十多年前出版的《天幻簫音》專集,至今仍然是經典的天碟,流傳極廣。當年可以跟隨這位頂級藝術家學習,實在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們演藝中樂系的同學上京學習都是聯群結隊的。那時候我和黃樂婷、郭健明、羅行良、陸健斌、彭康泰、張曉暉等同學一起住在中國音樂學院的旅館。早上我們分別去不同老師的家裡上課,我是去當時住在學校對面的張維良老師家,黃樂婷、張曉暉去找陳耀星和沈誠老師,郭健明找蕭劍聲老師,羅行良找胡海泉老師,陸健斌找王建華老師,彭康泰找張之良老師,中午就一起吃飯,下午就各自練習。
張維良老師的教學,非常注重基本功。我隔天上課,每次都是吹長音、練習曲、獨奏曲。張老師對每個長音都很有要求,音準、音色、音質、氣息控制等都非常講究,而練習曲與獨奏曲都是互相配合,以長音作為基礎去逐步技藝建立起來。多次密集式的上課,時間過得很快,一個接一個的寒暑假就這樣過去了。
2008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修畢民族音樂學碩士課程,回到演藝學院,一邊攻讀竹笛演奏碩士,一邊在校教書。畢業後,有一次張維良老師跟我說,中國音樂學院開辦了全國第一個竹笛專業演奏博士課程,問我要不要去報名。我當然說好!如此,我從2012年開始,正式考進中國音樂學院受業於張老師,成為他的首位博士生。
張老師對我就如同父親一樣,我從博士二年級開始,他就讓我住在他學校的家裡,那裡也是他的教學與創作的地方。雖然我是每週往返京港兩地上課,但我每次都能夠長時間與張老師在一起,也就是等於整天都在上課。張老師出口成文,無論跟他上課、聊天,他都可以滔滔不絕,侃侃而談。從笛裡到笛外,都成為我們的話題。那段時間吸取的知識與養份,與笛藝一樣都是與日俱增。
張老師其中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勇於創新。在音樂上,他雖然根在傳統,但從不固步自封。他博採眾長,全球最新的的各種資訊,他都不會放過。在演奏上,他長期處於一線演奏家的行列;在創作上,他廣泛涉獵不同的體裁,從笛簫塤獨奏曲到協奏曲、室內樂、管弦樂、舞劇、電子音樂、多媒體都有他的作品,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他創作的靈感源泉。近年他的大型作品一部接一部:「大雅國風」、「簫魂」、「遠古的呼喚」等都是叫好叫座;他耗費大量心血創建的中國竹笛樂團更使竹笛的合奏與重奏形式得到了藝術上質的飛躍,讓二十一世紀的竹笛演奏有更大的發展。
本月19-20日晚上,張維良教授將與音樂大師關廼忠教授執棒的香港中樂團再度合作,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兩場音樂會呈獻關老師的協奏曲《蝴蝶夢》與《鄉情》。張老師與關老師多年來合作無間,他們對音樂都有極大的追求,雙方更是心領神會。今年六十大壽的張老師與明年八秩華誕的關老師在香港再次攜手合樂,實在是機會難得!大師風采香江展,動人音符中樂顯!
2018年1月15日於香港